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> 新闻中心 >> 正文

中国交通报:“两路”精神之花在世界屋脊傲然绽放

 【发布日期:2024-10-17】 【字号: 】 【关闭此页
    1954年12月25日,作为新中国第一条国道、共和国1号重点工程,由雅安至拉萨的康藏公路(后改名川藏公路)建成通车。这条长2255公里的高原天路,是11万军民凭借钢铁般的意志,仅用钢钎、铁锹等原始工具,劈开悬崖、征服险川,翻越14座高山、横跨10多条大河,横穿8条大断裂带,牺牲3000多名烈士,用4年多时间修建完成的,创造了公路建设史上的世界奇迹,孕育了伟大的“两路”精神。
    今年9月26日,作为四川省文化旅游大会的重要子活动,坐落于318国道中心点、川藏公路零公里的中国·雅安318公路文化体验馆开馆。这座综合性主题博物体验馆以“两路”精神为内核,以公路旅行为脉络,全方位展示“两路”精神、最美景色、自驾精神、装备体验。
    古今交汇,沧海桑田。天路纵横,亘久绵长。70年来,从筑路到护路,一代代交通建设者和养路工,坚定理想信念,挑战极限,以路为家,甘于奉献,用心用情浇灌“两路”精神之花,从艰难孕育到深深扎根再到傲然绽放,接力书写世界屋脊上的人间奇迹。
    缺氧不缺精神
    1950年4月13日,康藏公路在雅安金鸡关破土动工。在毛泽东主席“一面进军,一面修路”的号召下,筑路将士在“蜀道难,难于上青天”的川蜀大地和当时被称为人类生命禁区的世界屋脊,用生命铸造了“一不怕苦、二不怕死,顽强拼搏、甘当路石,军民一家、民族团结”的“两路”精神,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。
    回顾康藏公路的修建历程,非常艰辛,筑路将士们把绳子拴在腰间,用简易的铁锤、十字镐在悬崖上一米一米艰难开凿,以“每前进一千米就有一名战士倒下”的巨大代价,在落差数千米的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“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天路”,一举打开了连接雪域边陲西藏和内地的生命通道。
    “二呀么二郎山,满山那红旗飘,公路通了车,运大军,守边疆,开放那富源,人民那享安康。”经典歌曲《歌唱二郎山》所唱的二郎山,是川藏公路修建过程中筑路将士攻克的第一座高山。
    10月9日,记者来到二郎山采访,当年的筑路歌声言犹在耳,如今的道路通行环境焕然一新。2001年12月,历时5年艰苦卓绝的奋斗,318国道二郎山隧道建成通车,避开了二郎山最危险的路段,缩短公路里程25公里,通车时间缩短至5分钟,被藏区人民誉为“第二次解放”。2017年12月31日,雅康高速公路新二郎山隧道通车,其海拔高度比318国道降低约700米,不再受冬季结冰的困扰,行车环境进一步显著改善。
    高原缺氧不缺精神。精神在传承,奇迹在续写。记者来到四川路桥集团318国道康定折多山隧道TJ2标段工程建设现场,项目位于“康巴第一关”——海拔4962米的折多山脚,向东毗邻康定市城区,向西距网红打卡地新都桥镇约32公里,是川藏南线进藏大通道的咽喉要塞。该项目地质条件复杂,气候条件恶劣,生态环境脆弱,建设条件极其困难,长期低温缺氧。
    该项目副经理张强告诉记者:“从2018年2月开工至今6年多的时间里,发生大型地质灾害40余次。受限于各种条件,我们平均每天掘进1.2米。”虽然条件异常艰苦,但是建设者们以“让高山低头、叫河水让路”的昂扬斗志和精神,迎难而上不懈奋战。截至今年9月初,隧道出口端掘进已突破2458米,占比70%。据悉,折多山隧道贯通后,原先翻越折多山需要约1.5小时的车程将缩短至8至10分钟。
    服务为民温度保持100摄氏度
    “海拔5000米,气温零下30摄氏度,开水沸点70摄氏度,我们的士气100摄氏度。”时任康藏公路西线四工段指挥长吴晨说的这句话掷地有声,时隔多年依然令人振奋。
    70年来,筑路先辈倾洒心血浇筑而成的川藏公路,从无到有,从有到畅,从畅到优,一步步迭代升级,逐渐成为令无数自驾爱好者为之向往的“中国最美景观大道”。为了道路的安全畅通和便捷高效,川藏公路养护者传承和发扬“两路”精神,开启精心养护模式,持续输出100摄氏度的高品质服务,在日复一日保通保畅平凡工作中,甘当路石,默默奉献,一次次温暖前行的路。
    318国道折多山路段地处甘孜藏族自治州道路运输的咽喉要道,由于海拔高、降雪量大、冰雪期长的特殊地理气象条件,冰雪路面交通事故发生率是一般公路的4至5倍,严重影响公路养护和人民群众出行。甘孜州公路建设服务中心康定公路分局局长扎西邓珠告诉记者,他们坚持“未下先撒、随下随铲、雪停路清”的原则,奋力做好高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下的保通保畅工作,服务司乘人员安全便捷出行。
    采访当天,该路段突然下雨降雪。此情此景,对于扎西邓珠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饭。50岁的他子承父业,扎根公路养护事业已经整整32年,无怨无悔地坚守在公路养护及应急抢险第一线。“印象最深的一次经历是2020年国庆节,折多山路段连续遭遇三四次暴雪,大雪深至膝盖,大量车辆冻住滞留,我在山上连轴转了三天三夜。”扎西邓珠说。
    其实,公路养护人的硬核服务不仅体现于应急状态,更在于日常状态下的扎实付出。为有效应对日益增长的车流量,去年,康定往折多山垭口方向的爬升路段将既有两车道拓宽为3车道,在最右侧增设一条爬坡车道,让重载车辆和小汽车各行其道,有效解决此前慢车、小汽车混流,行车干扰大造成的拥堵问题。
    “我们养路工人要时刻做好准备。折多山上的养路工,都是随叫随到。”一干就是28年的养护工王康洪说。一次,他正在对破损路面进行养护修补,一辆卡车停了下来,司机降下车窗,递过来两瓶矿泉水对他说:“你们辛苦了,没有你们的修补,我不知道要爆多少次胎。”王康洪至今也不知道这位司机的姓名,但当时的场景就像一块炽热的印记,留在他脑海里,始终激励着他。
分享按钮